源见“望洋兴叹”。形容水势浩大。唐李白《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》之二:“淙淙奔流泻,浩浩惊波转。泥沙塞中途,牛马不可辨。”
同“青油幕下”。宋张榘《摸鱼儿.九日登平山和赵子固帅机》词:“青油幕府传芳斝,苒苒露琼花气。”
《易.睽》:“九四,睽孤。遇元夫,交孚,厉无咎。”王弼注:“三与己睽,故曰睽孤也。”睽,同“暌”。后以“暌孤”指分离,乖隔。明唐顺之《答茅知县鹿门》:“同心共济,欢然无间,则既免于暌孤之吝,而果获利元
《史记.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初即位,穿治郦山,乃并天下,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,穿三泉,下铜而致椁……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。”后遂以“银海”指古代帝王陵墓中用水银灌注制造的人工湖。南朝 梁何逊《行经孙氏
《旧唐书.张公艺传》:“郓州 寿张人张公艺,九代同居……麟德中,高宗有事泰山,路过郓州,亲幸其宅,问其义由。其人请纸笔,但书百余‘忍’字。”后以“百忍成金”形容忍耐的可贵。梁启超《新民说》八:“如所谓
寂寞无有,引申有消灭的意思。《隋书.牛弘传》:“宪章礼乐,寂灭无闻。”又,佛家语,即“涅槃”。意思是本体寂静,离开一切诸相。《无量寿经》:“超出世间,深乐寂灭。”【词语寂灭】 汉语大词典:寂灭
源见“瓮间吏部”。指醉酒。清刘嗣绾《齐天乐.醉蟹》词:“沈沈但眠毕瓮,有酒人相对,块垒同说。”
源见“墨子悲染丝”。喻人或事物受环境习俗影响而改变。《晋书.袁乔传》:“故友之好,请于此辞:染丝之变,墨翟致怀;岐路之感,杨朱兴叹。况与将军游处少长,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。”见“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
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“王坐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。王见之曰:‘牛何之?’对曰:‘将以衅钟。’王曰:‘舍之。吾不忍其觳觫,若无罪而就死地。’”赵岐注:“觳觫,牛当到死地处恐貌。”后以“觳觫”借指牛。唐皎
指不正当的言行或途径。孔厥 袁静《新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邪魔歪道弄来的东西,咱不稀罕!”杨朔《三千里江山》第一段:“姚大婶生怕闺女看些邪魔歪道的小唱本。”见“邪魔外道”。杨朔《三千里江山》:“姚大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