泥阳水
即埿阳水。今甘肃成县、徽县境之洛河。源出徽县西北老爷山,南流经成县,东南流复入徽县,合栗河 (今伏镇河)。又南流入陕西略阳县,与故道水 (今嘉陵江) 会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梁贞明元年 (915),“蜀王宗翰引兵出青泥岭,克固镇,与秦州将郭守谦战于泥阳川”。
即埿阳水。今甘肃成县、徽县境之洛河。源出徽县西北老爷山,南流经成县,东南流复入徽县,合栗河 (今伏镇河)。又南流入陕西略阳县,与故道水 (今嘉陵江) 会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梁贞明元年 (915),“蜀王宗翰引兵出青泥岭,克固镇,与秦州将郭守谦战于泥阳川”。
①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南洛州置,治所在上津县(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上津镇)。《寰宇记》卷140上津县:“上州以晋时于此置上津戍为名。”隋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置, 贞观八年(634)废。②隋
在今山西中阳县南凤尾村。《清一统志·汾州府》:凤尾镇“在孝义县西一百六十里,与石楼县接界”。后划归中阳县。在云南省镇康县中部。面积260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凤尾,人口 7000。原作控
①战国秦建于郫江上。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文庙前街一带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成都“城南曰江桥,南渡流曰万里桥”。《十六国春秋·蜀录》 载:惠帝之世,蜀童谣曰:“江桥头,阙下市,成都北门十八子。”盖
即今青海平安县西南祁家川水(三合沟)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湟水又东,安夷川水注之。水发远山,西北流,控引众川,北屈,径安夷城西北,东入湟水。”
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。宋范致明 《岳阳风土记》: “洞庭山之北,宜春口出焉。韩退之诗 ‘朝发宜春口’,即此地也。”
一名荆子关。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北八十八里荆紫关镇。清王定安 《求阙斋弟子记》 卷12: 同治五年 (1866) 七月,上谕: “张、牛等股有向淅川、内乡之意,而荆紫关、潼关为入陕通衢。”又称荆子关、荆子
在今甘肃通渭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9巩昌府通渭县: 蔺城隘 “在县东南八十里。其地有蔺家硖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巩昌府二》 作蔺家峡隘。
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二十里王寮乡。清光绪《富平县志》图:东北有王寮镇。在陕西省富平县中部。面积24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王寮镇,人口1490。相传元时此地遭灾,镇国武仕王寮到此赈济灾民。为
在今贵州龙里县西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3龙里卫“穴刀山”条下:长冲山“旧为苗‘贼’出没之所。成化间,置哨堡以守之”。
即今浙江鄞县东宝幢乡。清光绪 《鄞县志》 卷2《市镇》 引 《乾道图经》,谓宋代有宝幢村。并载: 宝幢 “距城四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