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 (緜) 虒道
东汉改绵虒县置,属蜀郡。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四十里绵虒镇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江水 “又有湔水入焉,水出绵虒道,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”。西晋废。
东汉改绵虒县置,属蜀郡。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四十里绵虒镇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江水 “又有湔水入焉,水出绵虒道,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”。西晋废。
又名海岛。在今云南大理市北洱海中。唐樊绰 《蛮书》 卷5载: “大釐 (理) 城……东南十余里有舍利水城,在洱河中流岛上。四面临水,夏月最清凉,南诏常于此城避暑。” 即在此岛。《清一统志·大理府》:
在今河北正定县城内常胜街西侧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(540),原名净观寺。隋开皇十一年(591)改称解慧寺。唐乾宁五年(898)重修,改称开元寺。现寺已毁,仅存砖塔和钟楼各一座。开元寺塔原名须弥塔,
即霍罕。今乌兹别克斯坦浩罕。清魏源 《圣武记》 卷4: “初回疆惟敖罕鸷悍善战。”
元至元二十四年(1287)升乌撒宣慰司置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在乌撒路(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)。明废。见“乌撒土司”。
①唐武德四年 (621) 改浮山县置,属晋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浮山县西南十里古县村。《元和志》卷12神山县: “因羊角山神人见,又改为神山县。”五代唐移今治。北宋改属平阳府。金大定七年(1167) 改为浮
亦名大河、声洋水。即今山东烟台市西内甲河。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 清阳河 “发源栖霞县翠屏山东,绕城北流,折而东,经福山县 (今福山镇) 东北入海”。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升常州为路,属江浙行省。治所在武进、晋陵二县 (同治今江苏常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常州、无锡、江阴、武进、宜兴等市县地。至正十七年 (1357) 朱元璋改为常州府。元至元十
在今陕西麟游县。《隋书·高祖纪》:开皇十三年(593)行幸岐州,“诏营仁寿宫”。义宁元年(617)废宫置凤栖郡及麟游县。隋开皇十三年(593年)建,“每岁避暑,春往冬还”(《元和郡县志》)。在今陕西省
在今河南唐河县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1:唐州湖阳县有花山银场。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。五代晋天福六年(941年)安重进进军至花山,即此。
在今江苏溧阳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0江宁府溧阳县: 茭山在 “县西六里。东西石壁削成,上有龙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