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湘军

湘军

清代后期军队名。咸丰三年(公元1853年)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,由曾国藩在湖南建立。采取兵自招、将亲选、先选将、后募兵的编组方式组成。其兵士称为勇,其营称为勇营,以区别于国家经制军队的绿营。满五百人的称为大营,不足五百人的为小营。每营辖四哨,每哨辖八队。营以上设统领,统领所辖营数由几个营到几十个营不等。有时因为营数过多或作战需要,统领下设分统一级,但分统一级属于临时设置,不是固定编制,统领直属于大帅曾国藩。后因战区扩大,增设各路统帅。统帅部的内部组织有营务处(办理指挥、后勤诸务)、粮台(下设八个所),以及厘金、制造、支运、转运各局。湘军在咸丰四年(公元1854年)有陆军十三营,兵额五千余人,水军一营,兵额五千人。其后随着军事上的需要不断扩充,到同治三年(公元1864年)攻克天京时已号称十万。在攻下天京后,大部分即遣散回籍。湘军的勇营兵制,因其私兵性质所决定,凡遇易将,整个营就须解散重建,造成层层只对上级私人负责的情况,清朝政府只有通过湘军主帅才能指挥湘军。晚清兵为将有的情况即起源于此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花样

    清朝捐纳事例之一。乃加捐诸名目之合称。捐纳官或非捐纳官,于序补之本班上输资若干,使班次较优,铨补加速,故有此称。乾隆 (1736—1795)以前,正途铨补不甚壅滞。道光 (1821—1850) 中始增

  • 千牛卫

    军府名。左、右千牛卫省称。分见“右千牛卫”、“左千牛卫”。禁卫军名,分左右,为唐代禁卫军十六卫中的两卫。设上将军各一人、大将军各一人、将军各二人。掌侍卫及供御兵仗。以千牛备身左右执弓箭宿卫,以主仗守戎

  • 三司推官

    官名。宋太祖乾德四年(966)置,以朝官充任。太宗太平兴国三年(978),又分置各案推官或巡官,以京朝官充任,掌管诸案事务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皆废。官名。见“三部判官”。

  • 儹运御史

    专差御史名。明代本遣卿贰或部曹掌儹运事务,至万历时始差御史。掌督理南粮北调、监兑粮米、催儹运船,并兼理山东济宁以南河道。

  • 水部司

    参见“水部”。官署名。隋始置,为工部所属四司之一。司的长官,隋初称为侍郎,以员外郎为佐官。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各一人。唐制以郎中、员外郎为正副主官。水部郎中一人,从五品上;员外郎一人,从六品上。掌渡口

  • 柏署

    御史官署的别称。也称“柏台”、“柏府”。因汉御史府(署)中列植柏树,故称御史官署为“柏署”。

  • 县门下议生

    县门下吏名。晋代于郡府置门下议生,县亦置门下议生,见《晋书·职官志》。《隋书·百官志中》记北齐京县属吏,在主记之下有“议及功曹”,按同书记北齐清都郡设有议生,以晋代之例推之,“

  • 寄理

    官制用语。宋朝官员转官的一项规定。当转官者,如官序之名犯其家讳,则暂不转,官衔且带“寄理”二字,至他年一并升转。

  • 第二领人酋长

    即“第二领民酋长”。唐朝人修史时避讳改。参见“第二领民酋长”。

  • 贰令

    见“贰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