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中州乐府音韵类编

中州乐府音韵类编

此书又名《中原音韵类编》、《北腔韵类》、《中州韵》,杨朝英简称为《韵编》,一卷。是元人卓从之于至正十一年(1351年)根据《中原音韵》改作的,成书较《中原音韵》晚二十七年。卓氏事迹不详,只知道他是燕山人。《韵编》与《中原音韵》分韵与撰作体例均相同。只是把周书的“歌戈”改为“哥戈”,“侵寻”改为“寻侵”,“皆来”改为“皆莱”。周书“东钟”“庚青”两韵兼收的字,《韵编》只收入“东钟”韵;“歌戈”“萧豪”兼收的字,《韵编》只收入“萧豪”韵;此类改动可能是因为实际语音有所变化。《韵编》“东钟”等八韵,有三十处五十三个字注“收”。这些字与其他同音字来自《广韵》的不同韵部,这些字在《中原音韵》里往往排在同音节的其他字后面。《中原音韵·正语作词起例》第七条云:“平声如尤侯韵浮字、否字、阜字等类,亦如鞞字,收入各韵平上去字下,以别本声、外来,更不别立名头。”“本声”指本韵部的主体,如“鱼模”部中来自《广韵》“鱼”、“虞”、“模”三韵的字;“外来”指来自其他韵的字,如“鱼模”部中来自“尤”、“侯”、“屋”、“沃”、“烛”、“没”、“物”、“术”等韵的字;这些“外来”字收在“本声”字下,但不别立名头。对这些“外来”字,卓氏一一注以“收”字。卓氏的标注虽然不是新发现,但它标示出周德清排列同音字的规则,而这些“外来”字往往是语音变化的标志,卓氏的标示,为研究元代实际语音变化提供了方便。《中原音韵》把“平声”分为“阴平”、“阳平”两类;但《韵编》却把“平声”分为“阴字”、“阳字”、“阴阳字”三类。明王骥德《曲律》云:“凡字不属阴则属阳,无阴阳兼属者。”卓氏的“阴阳”并不是平声的第三个调类,他三分平声,并立“阴”、“阳”、“阴阳”名头,象对“外来”字注以“收”一样,是分析研究《中原音韵》的标记。“三分法”解剖了周氏“平分阴阳”这一重大语音演变现象,暗示有一种和卓氏关系密切的方言平声不分阴阳,三分平声是试图为人们提供一种认识掌握平分阴阳的方法。遗憾的是卓氏没有加以说明,遂使人迷惑不解。《韵编》字数较《中原音韵》少了一千多字。此书原刊于明代《朝野新声太平乐府》卷首。近年中华书局据此本影印,附于讷庵本《中原音韵》之后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山海经广注

    十八卷。清吴任臣(详见《十国春秋》)撰。此书是《山海经》的又一注本,较之晋郭璞《山海经》注本,在名物、山川、道里、训诂等方面有所订正,但引据繁琐,枝蔓臃肿,不甚可取。有《四库全书》浙江巡抚采进本。

  • 玉泉山寺志

    三卷。清栗引之撰。栗引之,字长伯,湖北当阳人。此志共三卷,上卷:山水、营建、公据、事纪、古迹、释宗、护法;中卷:词翰;下卷:诗。是志考玉泉山东离当阳县治三十里,西距宜昌府一百二十里,介于青溪紫盖之间。

  • 西安县志

    四十八卷,首一卷。清姚宝煃修、范崇楷纂。姚宝煃,曾任西安县知县。范崇楷,西安县人。此志嘉庆十六年(1811)刻本。为四十八门,目为图考、星野、疆域、建置、山川、形胜、城池、坊巷、乡庄、学校、公署、水利

  • 七经精义

    三十卷。清黄淦(生卒年不详)撰。黄淦字纬文,又字绮霞,浙江钱塘(今杭州市)人,乾隆四十五年举人,生平不详。本书是黄淦为科举文字而作。初刻只有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,以后增入《周礼》

  • 春秋测义

    三十五卷。清强汝询撰。汝询字赓廷,溧阳(今江苏溧阳)人。著有《求益斋读书记》、《汉州郡县吏制考》、《垛积衍术》、《求益斋随笔》、《求益斋文集》等。《春秋测义》撰成于清光绪九年(1883)。作者认为《春

  • 秋锦山房词

    一卷。清李良年(1635-1694)撰。李良年字符曾,一字武曾,号秋锦,早年曾更姓名为虞兆潢,字法远。秀水(今浙江嘉兴)人。诸生出身,家贫,游食四方。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儒,不遇。后徐乾学聘

  • 伤寒发微论

    二卷。宋许叔微(详见《类证普济本事方》)撰。此书共二十二篇,分上下两卷。上卷首论伤寒七十二证,阐述诸证病机、证治及方药。以下各论并下卷诸篇均为零散札记,虽无系统,但不离伤寒本旨,尽融作者体会,来自实践

  • 沈氏群峰集

    五卷。《外集》一卷(即绿春词)。附《韩诗故》二卷。清沈清瑞(1742-1785)撰。沈清瑞,初名沅南,字芷生,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乾隆进士,工诗文,善散曲。其人睿智过人,被诸城刘尚书称为“此生如芝草

  • 松源经说

    四卷。清孙之騄(详见《尚书大传》)撰。为说经之文,皆提举一义各立篇题,大抵荟萃成说而不能自研经义,其体例颇近于策问,为备科考之需,不能成一家之言,又以所作《山学记》、《新荷赋》、《括苍山赋》杂列于第一

  • 叙古颂

    二卷。元钱天祐撰。钱天祐之履籍不详。其书前有延祐五年(1318)三月献皇太子进表。进表谓采摭经史成言,并仿效荀卿成相之体。凡帝王之道,起自唐虞,讫于有宋。共有八十六章,一章二十四字。并且于文章之后引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