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伤寒论直解

伤寒论直解

六卷。清张锡驹(生卒年不详)撰。张锡驹字令韶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出身于医学世家,其父张大章,欲著书而未成,命锡驹继承其志而著书。张氏从师于张卿子,对《伤寒论》颇有研究。当时同郡张志聪、高世栻等聚众讲学,锡驹宗旨与其相同。此书即为张氏在张卿子“尊王赞成”和张志聪“汇节分章”影响下结合自己的学术见解撰成。此书在编次体例上不录王叔和序例,而悉依张志聪《伤寒论集注》之例,先脉后证,以辨脉、平脉两篇列于六经病证之前,此与张志聪稍异。霍乱、痉湿暍及汗吐下等诸证又附于六经病证之后。注解多依张志聪之说。张志聪因荟萃群言,故曰《伤寒论集注》,张氏加以条贯,故曰《伤寒论直解》。张志聪于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、《伤寒》、《金匮》均有注,高世栻因之作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、《金匮》之“直解”,唯缺《伤寒》之“直解”,故此书尽可补张志聪之未尽之意。张氏所论比张志聪更为简当明晰。认为王叔和序例虽引《素问·热论》内容,但其意漫无发明,主张删去。认为“传经乃伤寒之大关键,传经不明,虽熟读是书无益。”故参照诸家之说论述了人体正气运行的规律,于太阳之首反复言之。又认为仲景之书文意往往在字句之外,必百般思想方可得其意旨。《伤寒论》虽论伤寒,却为治百病之全书,内容包括脏腑、经络、血气、阴阳、水火、寒热、虚实之理,从诸多方面注释条文。对“紧要疑似之证,俱引经证论”。张氏重气化学说,融会《内经》理论,阐扬仲景奥义,对理解经义并联系实际,颇有益处。此书多张氏临证体会,对后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有康熙五十一年(1712)三舍堂刻本,光绪十一年(1885)福州醉经阁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病机气宜保命集

    三卷。金张元素(生卒年不详)撰。又名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。医经类著作。张元素,字洁古,易州(今属河北)人。八岁应童子试,二十七岁应进士试,因犯庙讳落第,乃去而学医,遂精通医术。为易水学派开山,因抒医

  • 谦斋文录

    四卷。明徐溥(1428-1499)撰。徐溥,字时用,号谦斋,江苏宜兴人。景泰五年(1454)进士,由编修累官少师兼太子太师、吏部尚书、文渊阁大学士。谥文靖。事迹具《明史》本传。徐溥于孝宗时在内阁十二年

  • 诗集传附录纂疏

    二十卷。元胡一桂(1247-?)撰。胡一桂字庭芳,号双湖。婺源(今属江西)人。景定甲子(1264)领乡荐,试礼部不第,教授乡里以终。著述另有《易本传附录纂疏》、《易学启蒙翼传》、(《四库全书·易类已收

  • 四川总志

    三十六卷,清蔡毓荣等修,钱受祺等纂。蔡毓荣(1633-1699),汉军正白旗人,字仁庵、竹庵。初任刑部郎中。寻授御史,迁秘书院学士。康熙初,曾任刑部、吏部侍郎。康熙九年(1670)调任川湖总督,疏请招

  • 说文声系

    十四卷。清姚文田撰。参见《说文校议》。此书本《说文》谐声之字以求声音之原。姚氏认为段玉载《六书音均表》多言合韵,而里巷歌谣天籁自发,音谐则用,讵识部居?故合韵之说不可用也;孔广森《诗声类》又创为对转之

  • 汉滨集

    十六卷。宋王之望(?-1170)撰。王之望,字瞻叔,襄阳谷城(今湖北襄阳)人。绍兴八年(1138)进士。教授处州,入为太学录,迁博士。孝宗即位,除户部侍郎,充川陕宣谕使,提升为参知政事,劳师江淮。乾道

  • 三国史瑜

    八卷。明张毓睿编撰。毓睿字圣初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该书将陈寿《三国志》中所记重大事件摘录下来,分门归类,加以评语。凡《晋书》中属曹魏的史事,亦摘录以补其阙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载读

  • 尚书异读考

    六卷。清赵佑撰。《尚书》多异读,所以异义繁滋。赵佑此书正是有感于此,而特从《尚书》的注疏、释文及诸家讲义中摘出与蔡传相出入者,折衷为之考订。如“平秩南讹”一条,此书引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曰:“‘南讹’作

  • 练音集补

    七卷。清王辅铭编撰。(生平见《国朝练音集》条。)卷一为“宦志”,皆系宋天圣以后至弘治在嘉定为官之人所作;卷二至卷五为嘉定人所作之诗;卷六为附卷,皆流寓、游览人所作;卷七为外卷,乃释道之人所作。然其版后

  • 永川县志

    ①九卷,清王浩、张心鉴纂修。王浩,曾任永川县知县。张心鉴,曾任永川县令。《永川县志》乾隆六十年(1795)刻本。此志文笔平庸,记述有很多谬误之处。但其为永川县第一部志书,其后继此志而续之者,道光间有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