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北史补志
十四卷。清汪士铎撰。汪士铎,江苏江宁县人。道光举人。除是书外有《水经注图说》、《江宁府志》等。是书卷一至卷四为天文,卷五至卷八为地理,卷九、卷十为五行,卷十一至卷十四为礼仪。据目录有刑法、职官、食货、氏族、释志、艺文等志表,但皆缺如。是书几经编撰,刊刻亦属不易,原为三十卷,印行时仅十四卷,为清光绪淮南书局刊本。《二十五史补编》(开明书店排印本,中华书局重印本)收是书未刊稿十三卷。
十四卷。清汪士铎撰。汪士铎,江苏江宁县人。道光举人。除是书外有《水经注图说》、《江宁府志》等。是书卷一至卷四为天文,卷五至卷八为地理,卷九、卷十为五行,卷十一至卷十四为礼仪。据目录有刑法、职官、食货、氏族、释志、艺文等志表,但皆缺如。是书几经编撰,刊刻亦属不易,原为三十卷,印行时仅十四卷,为清光绪淮南书局刊本。《二十五史补编》(开明书店排印本,中华书局重印本)收是书未刊稿十三卷。
一卷。清陈作霖撰。陈作霖,字伯雨,江宁(今南京)人。世居讲堂大街,后移红土桥。皆与玉带河为遗。河即古之运渎也。《运渎桥道小志》光绪原刻本。以水为经,以桥为纬。虽纵横仅十里,而里巷旧闻,先辈懿行,人情风
二十四卷。明方孝儒(1357-1402)撰。方孝儒,字希直,又字希吉,浙江宁海人。人称正学先生。宋濂弟子,惠帝时任侍讲学士。燕王(即成祖)兵入京师(今江苏南京)后,他以不肯为成祖起草登报诏书,被杀,凡
二卷。清胡薇元(详见《霜菉亭易说》)撰。《道德经达诂》释解《老子》,其篇章次第均依魏王弼本。每章之后,粗略说明解释经文大意,其间注释语句基本明确、通达。只是以“天三地七解玄牝;以阴阳金水解雌雄;炼精华
八卷。明周伯耕(生卒年不详)撰。周伯耕,字更生,莆田(今福建省莆田县)人。生平事迹不详。书名“虞精”,取虞人猎百禽之精之意。共八卷,书前有李维桢序,序中称原书正、续共百余篇,莆田知县郭如暗为之刻四十七
五卷数。旧本题元李简撰。卷首有《学易记》之序,但与《学易记》并不是一本书。检验其内容,与清代村塾讲议相类,恐怕是书肆伪托之书,实非李简所撰。朱彝尊《经义考》未载其名,亦可为旁证。《四库总目》列入存目。
三卷。清程瑶田撰。程氏生平见“果蠃转语记”,是书以《说文》为主要根据,考释黍、稷、稻、粱、麻、大豆、小豆、麦、苽等九谷。每一谷首列《说文》之说,后加按语,遍引经史百家,间用农家习沿之语,参验以播获季节
十八种,七十五卷。清潘祖荫(详见《滂喜斋丛书》)编。潘祖荫曾编辑《滂喜斋丛书》,后来又编选清代学者研究经学和小学的著作八种,史学著作二种,笔记四种,诗文著作四种,共十八种,刻成《功顺堂丛书》。丛书中清
三卷,首一卷末一卷。清汪曰桢撰。曰桢(1813-1881)字刚木,号谢城,又号薪甫,乌程(今浙江吴兴县)人。咸丰二年(1852年)举人,官会稽县教谕,光绪七年(1881年)卒于官,年六十九。精史学、数
二卷。清韩菼(1637-1704)撰。韩菼字元少,别字慕庐,江苏长州(今江苏苏州市)人。韩菼康熙时殿试第一,官至礼部尚书,著有《怀堂集》。《江阴城守记》记述顺治元年(1644)江阴士民闻令剃发,聚义抗
二卷。清嵇永仁(1637-1678)撰。嵇永仁,字留山,号抱犊山农,江苏无锡人。康熙初年为福建总督范承谟幕僚。耿精忠叛清,嵇永仁与范承谟一同被执。在狱三年,坚贞不屈。范承谟被害,永仁自经而死。著有《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