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周人经说

周人经说

八卷。清王绍兰(1760-1835)撰。绍兰字南陔,一字畹馨,浙江萧山(今萧山县)人。乾隆癸丑进士,历官南屏知县、泉州知府、福建巡抚等职。少嗜学,究经史大义,以许慎、郑康成为宗,于《仪礼》、《说文》致力尤深。去官后,一意著述。除本书外,尚有:《王氏经说》六卷、《音略》一卷、《音略考证》一卷、《说文段注订补》十四卷、《驺氏春秋说》一卷、《小学字解》一卷、《汉书地理志校注》二卷、《列女传补注正讹》一卷、《管子地员篇注》四卷、《读书杂记》一卷、《许郑学庐存稿》九卷等。本书卷首载录《礼记经解》,从“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”至“则深于《春秋》者也”一节,作叙并注其下说:“《经解》所言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,凡六经,自《礼》亡《乐》缺,其经文不可得而见之矣。今所存者唯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四经而已。此四经汉经师虽有注解,亦未必深合经旨。因博采周人所说者,得《易说》一卷、《书说》二卷、《诗说》四卷、《春秋说》一卷,凡八卷。既成无能为叙,谨以孔子此言弁其首。《书》曰地平天成称也,虽有作者吾不敢请矣”。本书原有八卷,潘祖荫刻入功顺堂丛书,已佚失《诗说》三卷、《春秋说》一卷。但古传记援引经书多属断章取义,于《诗》尤甚,并非周人所说都深合经旨,只是它胜于后儒臆测而已。书中作者时加按语。如“分北三苗”说,《说文》“”即分解,“”是别字,在部,“兆”在八部,判然两字,别是分解,因此许、郑都训“兆”为别,许氏且引《孝经》说别字为证,经文及郑注“分北”,本来都作“分兆”。后人多见“北”字,少见“兆”字,因此改“兆”为“北”。仲翔也只识“北”字,不识“兆”字,并且不知“兆”、“”各是一字,因此误以为郑训“北犹别”为违失可怪,但郑本来是作“兆”,不是作“北”字。又如《载驰》“高子之问孟子之答”,与《列女传》许穆夫人之说相互发明,认为孟子所说有卫女之志则可,且许以行中孝虑中圣,是能达变而行权,这本来就是高叟所不能识。以上二条都见解分明,高出一般。有潘氏功顺堂丛书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左传礼说

    十卷。民国张其淦(详见《邵村学易》)撰。其淦字邵村,号寓园,东莞(今属广东)人。著有《邵村学易》、《洪范微》、《邵村咏史诗钞》、《松柏山房骈体文钞》、《左传礼说》,辑《明代千遗民诗咏》(初编、二编、三

  • 骆两溪集

    十四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明骆文盛(1496-1554)撰。骆文盛,字质甫,号两溪,武康(今浙江德清县)人。嘉靖十四年(1535)进士。官至翰林院编修。著有《骆两溪集》。骆文盛集初为蔡汝楠所刻,凡七卷,并

  • 政刑类要

    一卷。元彭天锡(生卒年不详)撰。彭天锡,字仁仲。湖州(今浙江吴兴县)人,生平无考。《政刑类要》主要记述作者生活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法令,文字简明通俗。《政刑类要》有《永乐大典》本,清代时被列入《四库全书》

  • 齐诗遗说考

    四卷。清代陈乔枞撰。由于齐诗失传最早,对齐诗遗说的考证十分困难,常见捕风捉影、武断臆测。陈乔枞此书也难免此类问题。如本书《叙录》称,齐诗源流有班伯,这与《汉书叙传》所载“班伯受诗于师丹”是一致的。班彪

  • 传砚斋丛书

    十种,二十六卷。清吴丙湘(详见《蛰园丛书》)编。丛书收江都著名学者焦循、徐石麒两家著作共十种。焦循为清代儒学大师,著述极多,遗稿多未刊刻,丛书收其《邗记》六卷、《红薇翠竹词》一卷、《仲轩词》一卷、《理

  • 说学斋稿

    不分卷。明危素(1303-1372)撰。危素为明初诗文作家。字太仆,一字云林。金溪(今属江西)人。少通五经,元至正中官至礼部尚书、参知政事、翰林学士承旨。元亡,徙南京。洪武二年(1369)授翰林侍讲学

  • 雕菰楼易学

    四十卷。清焦循撰。循字理堂,一字里堂,晚号里堂老人,世居江都黄珏桥,分县为甘泉(今江苏扬州)人,嘉庆举人。一生著述颇多,于《易》学有《易通释》二十卷、《易图略》八卷、《易章句》十二卷、《周易补疏》二卷

  • 汀州府志

    四十五卷,首一卷,清曾日暎修,李绂纂。曾日暎,字艺田,江西南昌人。乾隆十三年(1748)任汀州府知府。李绂,临川人,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曾日暎任知府后,以志乘自明崇祯十年修后一直未修,于是开局重修

  • 考数根法

    一卷。清李善兰(详见《方圆阐幽》)撰。李善兰在翻译《几何原本》第七卷时将素数译作“数根”,《考数根法》为素数专论,全文共二千三百五十字,正文七百七十九字,是我国第一篇关于素数的研究论文。李善兰指出:“

  • 慎宜轩文集

    八卷。《诗集》八卷。清姚永概(1866-1924)撰。姚永概字叔节,号幸孙。安徽桐城人。姚莹之孙。光绪举人。清末曾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。民国后,累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,正志学校教务长,清史馆协修。是文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