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天问补注

天问补注

一卷。清毛奇龄(1623-1713)撰。毛奇龄,本名甡,字初晴,后改名为奇龄,字大可,号西河,浙江萧山人。康熙十八年(1679)以廪监生荐举博学鸿儒科,试列二等,授翰林院检讨,任明史馆纂修官。后得疾不复出,著述以终。治经史、音韵学,善散文、诗词,并从事诗词理论批评。一生著述颇丰,有《西河诗话》、《西河词话》、《竟山乐录》等,后人辑有《西河全集》。《天问补注》是他研究《楚辞》的专著。卷首为《总论》,后为正文,共三十四条。体例是先列《天问》原文,再列朱熹《集注》,最后毛氏加以补注。三十四条或句中之词,如“石林”,“玄趾”,或为半句如“鸱龟衔尾”,或为完整句子,如“中央共牧,后何怒”。在《总论》中,作者申明补注原因,在于前说各有不足。继而述说补注的方法、原则。毛氏既同意朱熹《集注》所采取的审慎态度,又不赞成朱氏过于审慎,以致该注的不注,造成一篇之中多处阙疑。最后说明因《天问》“文义不次,又多奇怪之字”(《楚辞章句》),自司马迁至朱熹等人均不能详释,给自己注《天问》所带来的困难。正文称《补注》是因在《楚辞集注》基础上加以补充、更正。此书突出特点之一是广证博引,详加辨析,力求确解。毛氏阅览广泛,知识渊博,引众说加以注释。如“焉有石林”之“石林”,王逸注“石木之林”,朱熹不详为何。《补注》曰:“石林在南方”,广引谢灵运《还旧园诗》,左思《吴都赋》及《海外纪》、《蜀地志》中“石林”一词,加以印证。又如对“厥利维何,而顾菟在腹”之“顾菟”,朱熹虽引典籍,仍将“顾菟”释为“顾望之菟”,或解为兔之名号,持两可之说。《补注》径称:“‘顾菟’,月中兔名”。并引梁简文《水月诗》,隋袁庆《和炀帝月夜诗》,证明为月中兔名。甚至从语法角度进一步证明顾菟为一个名词。在引梁戴菟《月重轮行》:“从来看顾菟”句评曰:“俚云:‘视顾菟而感气’,于顾上又加一看字,加视字,其可通乎?”考证确实令人置信释疑。闻一多在《天问释天》中,对毛氏此解给予高度评价:“惟毛奇龄以顾菟为月中兔名,庶几无阂于文义。”《天问》为难解释的诗,《补注》不可能无误。但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称毛氏《补注》“终属臆测之辞,不能一一确证也”则有失公允。版本有清初刊本,吉林大学逸夫图书馆藏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旴江集

    三十七卷。《年谱》一卷。《外集》三卷。宋李觏(1009-1059)撰。李觏,字泰伯,建昌军南城(今江西南城县)人。皇祐初(1060),因其俊辩能文,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,后升直讲。嘉祐中(1060),

  • 南唐近事

    一卷。宋郑文宝(详见《江表志》)撰。书前有自序,题太平兴国二年作,即未仕宋时所作。郑文宝于南唐灭亡以后,有志于国史,搜集旧闻,将有关朝政大事,编为《江表志》。其余丛谈琐事则编为此书。记五代后晋天福二年

  • 秋江诗集

    六卷。清黄任(1683-1762)撰。黄任,字莘田。福建永福(今属何地不详)人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)举人,官四会知县。多善政,有砚癖,自号石砚老人。好宾客,长口辩,尤工于书法。其诗效法温、李,往往

  • 三统历春秋朔闰表

    不分卷。清义銁撰。义銁,吴县(今属江苏省)人。该书据汉代学者刘歆所订《三统历》,考订春秋朔闰,列表说明。该书为传抄本,卷首有清道光十三年(1833)安化陶澍、长乐梁章钜等序。

  • 明郝太仆褒忠录

    六卷,卷首一卷,卷末一卷。清郝明龙辑。明龙,明清之际江苏江都人,生卒年及事迹不详。此书所辑为其父郝景春事迹。景春字和满,崇祯间官任房县知县。崇祯十二年(1639年),张献忠农民军于谷城再起,攻打房县,

  • 太虚轩稿

    一卷。明胡直(1517-1585)撰。胡直,字正甫,号庐山,江西泰和人。嘉靖三十五年(1556)进士,历郎中,出为湖广佥事,迁四川参议,以病归。起湖广副使,迁广西参政、福建按察使。胡直为王守仁的再传弟

  • 滕王阁集

    十卷。明董遵编。董遵生卒年及事履不详。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滨,唐高祖子滕王元婴任洪州刺史时始建。滕王阁自王勃、韩愈以后为世人所称颂,题咏特多。是集凡十卷。所录均为自唐至明题咏滕王阁的诗文。

  • 周易原始篇

    一卷,清邓蘖撰。此书作者认为周易立义取象,皆有本原,故取周易与三坟书相互印证,欲弄清古人治易的沿革、思想。但其所据皆为伪书,故说虽新颖,但游谈无根。如其所据的三坟书,原书早已散佚,现今所见者都是后人伪

  • 黄安县志

    ①十卷,首一卷,清林缙光修,侯安国、汪瀛等纂。林缙光,字黼文,广东南海人,举人,官黄安知县。侯安国,字玉阳,湖北兴国州人,举人,官黄安教谕。汪瀛,湖北沔阳州人,拔贡,官黄安训导。嘉靖中郡人耿定向虑县无

  • 说文引群说故

    一卷。近代郑文焯(1856-1918)撰。文焯字叔问,号大鹤山人,山东高密人。光绪间侨寓吴县。著有《南献遗征》、《廋碧词》、《大鹤山房诗文集》等书。是书系探究许学渊源,考释所采诸说的著作。郑氏以为“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