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日讲春秋解义

日讲春秋解义

六十四卷。此书为康熙皇帝经筵旧稿。由著名宋学家,康熙经学老师李光地主持编定,雍正时由大臣张廷玉、方苞修订定稿,乾隆三年(1738)锓版。宋代由于重《春秋》之慎赏罚、当功罪、别嫌疑、明是非、定犹豫之用,特别重视《春秋》一书,治《春秋》者甚众,据《宋史·艺文志》所著录的《春秋》学专著即有二百四十部左右。其中亦有经筵讲义,如王葆《春秋讲义》、张九成《春秋讲义》、戴溪《春秋讲义》。这些讲义,“大抵皆演绎经文,指陈正理,与章句之学迥殊”。(《四库提要》)此书即是采宋人讲义之体裁以阐发《春秋》“微言大义”。每条经文之下先例《左传》记事,次列《公》、《穀》之义例,反复演绎,大旨归于尊王。据康熙《御序》云:“惟宋康侯胡氏,潜心二十年,事本《左氏》,义取《公》、《穀》,萃诸家之长,勒成一家之书,虽持论过激,扶隐太严,未必当日圣心皆然。要其本三纲、奉九法、明王道、正人心,于《春秋》大旨常得六七,较之汉唐以后诸家优矣。”因而此书“大约以胡氏为宗,而去其论之太甚者,无传经文则博采诸儒论注以补之,亦时有所折衷。”是此书初稿尚推崇胡传。但据乾隆二年《御序》,则云雍正时鉴于康熙皇帝己对“胡氏之说多所驳正”,但当时廷臣“所进讲义一遵胡氏之旧者,于圣心自多未洽”,所以久久不予“宣布”。至雍正七年才命张廷玉、方苞详细校订。乾隆御制序文时又“反复循览,于胡氏穿凿之说旷若发蒙,笔削之旨阐明者亦过半焉。”可知此书之攻驳胡传之说当在张、方“校订”之时。而其攻驳之重点,则在于胡传因激于时弊而托《春秋》大义生发的讽时讥世,尊王攘夷之论,代之以尊尊卑卑、君君臣臣之价值体系。其书之体例是,于经下先列《左传》、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之文,再附以讲解。卷首为《总说》,有纲领、通论、经传源流、传注得失四篇,皆引诸儒之语要者。现存康熙六十年内府刻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续医说

    十卷。不著撰人。据考此书为明俞弁撰。俞弁字子容,江苏吴县人,生卒年不详,爱好论医,集历代掌故逸闻,撰成此书。卷一原医,载述古今良医、医书等。卷二论古今名医。卷三论医理等。卷四阐释名词术语。卷五谈养生之

  • 绣墨轩词稿

    一卷。清俞庆曾撰。生卒年未详。俞庆曾,字吉初,浙江德清人。上元宗舜年继室。词中多寒覃通叶,又踏莎行语与水韵,菩萨蛮翻与水韵,皆失律之甚者。有光绪二十三年(1897)刊本。

  • 章格庵遗书

    五卷。明张正宸(约1656前后在世)撰。张正宸,字羽侯,号格庵,晚号东饿夫,浙江会稽(今绍兴)人。生卒年均不详。崇祯四年(1631)进士。官至吏科给事中。事迹具《明史》本传。张正宗为刘宗周弟子,生平以

  • 质疑录

    一卷。明张介宾(详见《类经》)撰。此书成于明天启四年(1624),为张氏晚年之作,旨在纠正前人之偏执谬误。作者主张偏于温补,故重在正刘完素、张元素、朱震亨诸家偏于寒凉攻伐之失。书中之论凡四十余条,刻析

  • 黄帝内经太素

    三十卷。隋杨上善(生卒年不详)撰。杨上善,约生于隋唐之际,通经史,尤擅老、庄之学,并精医学,曾于隋大业间任太医侍御,名望素著。杨上善将《素问》、《灵枢》全部拆散,再按性质重行分类编次,撰成《黄帝内经太

  • 世宗宪皇帝圣训

    三十六卷。乾隆五年(1740),乾隆皇帝编,并亲自为此书写了序言刊布。全书共分三十类、九百一十六则,卷帙也极繁富。雍正皇帝在位时期,发展了康熙皇帝所制订的各项制度和政治,使国家进一步繁荣富强,此书主要

  • 归闲述梦

    一卷。明赵璜撰。璜字廷实,号西峰,安福(今属江西)人。生卒不详。弘治三年(1490)进士,官至工部尚书。卒谥庄敏。该书是一部自传性质的著作,主要记载作者居官时的事迹。卷首有自序一篇和诗数首,辞彩朴俚。

  • 邵武徐氏丛书

    二十二种,一百四十八卷。清徐干编。徐干字小勿,邵武(今福建邵武县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丛书所收著作都是古代学者所作。共分两集,初集十四种,八十四卷,多为经史要籍。如丁晏重编《郑氏诗谱考正》一卷,郑氏原书次

  • 镇亭山房诗集

    十八卷。清陆廷黻(生卒年不详)撰。陆廷黻字已云,号渔笙。鄞县(今浙江宁波市)人,陆廷黻善工乐府。著有《镇亭山房诗集》。此诗集凡十八卷。其中卷一为《声始集》,卷二、三为《簟溪集》,卷四为《北征集》,卷五

  • 坦庵文集

    八卷。明梁本之(1370-1434)撰。梁本之名混,字本之,以字行,号坦庵,江西泰和人。明洪武中,为瑞州府学训导,迁溧阳教谕,改鲁王府纪善。本之与其兄梁潜齐名。著有《坦庵文集》。是集凡八卷。皆为文。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