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枣林杂俎

枣林杂俎

明清之际谈迁(1593-1657)撰。谈迁原名以训,字观若;明亡后改名迁,字孺木,浙江海宁县枣林人。明天启元年(1621)撰著《国榷》,清顺治二年(1645)续订崇祯、弘光两朝史事。顺治十年北上居京,搜集遗闻,订正《国榷》。著作尚有《枣林杂俎》、《北游录》、《枣林集》诗集等。此篇共分十二门类记载,多为明代轶事。即科牍、艺篑、名胜、器用、荣植、颐动、幽冥、丛赘、彤管、空元、炯鉴、纬候,所记多引他人之说,语言支零冗繁,漫无边际。名胜一门,“杂引志乘及里巷斋东之语”,且缺少考证。艺篑一门亦疏而不同,甚至本末倒逆,与实不符。其余十门,语言大多繁杂少绪,是未成之文。有清宣统三年(1911)上海国学扶轮社《张氏适园丛书初集》排印本,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石印《笔记小说大观》本。1983年、1984年上海广陵古籍刻印社据石印《笔记小说大观》影印再版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泰山志

    三十卷。清金棨撰。金棨,字戟门,安徽休宁人。旧志泰山者甚多。明朝汪子卿有《泰山志》。后查志隆重修《岱史》,宋涛撰《泰山纪事》,萧协中有《泰山小史》,清朝林杭学则有《泰山辑瑞集》。金棨以旧志皆有不足,因

  • 硕迈园集

    十卷。明蒲秉权(约1630前后在世)撰。蒲秉权,字度之,号平若,湖广永明(今湖南江永)人,生卒年未详。万历四十一年(1613)进士。任江西建昌令,举卓异,升吏科给事中,再起为两宁兵备道,转肃州副使。著

  • 测海集

    六卷。清彭绍升(1740-1796)撰。彭绍升字允初,号尺木,又自号知归子。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乾隆三十四年(1769)进士,选知县,不就。早年负志节,好读陆王诸书。后研读《大藏经》,绝欲素食,有出

  • 孟子刘注

    一卷。汉刘熙撰。熙字成国,北海郡(今山东潍坊西南)人。汉训诂学家,著有《释名》八卷二十七篇,为汉语语源学重要著作。清宋翔凤编辑。《吴志·韦曜传》中,曜称刘熙所作《释名》信多佳者,今本《释名》题为汉安南

  • 孝经征文

    一卷。清丁晏(详见《孝经述注》)撰。是书博采孝经本文散见于古籍者,言孝经者,有《吕氏春秋》、陆贾《新语》、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、司马迁《史记》、刘向《说苑》、桓宽《盐铁论》、班固《汉书》、王符《潜夫论》

  • 浙东纪略

    一卷。明末清初人徐芳烈撰。徐芳烈,字涵之,浙江萧山人,选贡出身,鲁王时曾官中书舍人,生卒年月及事迹未详。《浙东纪略》记乙酉年(1645年)清兵破金陵,弘光出走,浙东抗清一年间情事。是时清尚未能统一江南

  • 禹贡图说

    ① 不分卷。清马俊良撰。书首有马俊良序,序云:“既辑《禹贡注》,乃绘《锥指》原图,摘系其说于各图之后,间附案语,以疏通之。”今观此书,各图中间引史志以及诸家之说为证,图后则未如马氏序中所言“摘系其说”

  • 读隶辑辞

    一卷。清俞樾撰。参见《群经平议》。是书择取汉碑中形况之辞,或一字,或重言,或双声叠韵及其通假之字为之诠释。如《郑固碑》的“色斯自得”、《任伯嗣碑》的“南蛮抪扈”之类,俞氏能综合隶文,比附经义,析义甚为

  • 上杭县志

    十二卷,首一卷,末一卷,清顾人骥修,沈成国纂。宋宁宗嘉泰二年知县黄葵首修县志。宋理宗开庆改元知县钟绍安再修。明成化二年知县萧宏、弘治六年知县徐绶、万历七年知县杨万春先后三修。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)

  • 声韵转移略

    一卷。清顾淳撰。顾淳字震孟,又字枕渔,金匮(今江苏无锡市)人。精经史音韵之学,尚著《毛诗古音述》。是书之作,盖取古音分部而考其转移之故。其言略云:宋末平水刘渊并二百六部之韵为一百七部,而其支派脉络未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