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经学通论

经学通论

五卷。清皮锡瑞(1850-1908)撰。锡瑞字鹿门,号师伏,湖南善化(今湖南长沙市)人,光绪八年(1882)举人。博闻强记,淡于荣利,精研汉儒经学,多所发明。曾讲学于湖南桂阳龙潭书院和南昌经训书院,任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。一生著述甚丰。除《经学通论》外,主要著作还有《尚书大传疏证》、《今古文尚书考证》、《孝经郑注疏》、《经学历史》等。《经学通论》按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礼》《春秋》分为五卷,分别将汉代至清研究五经的主要观点加以汇集,并作了较系统的评判阐述。在“《易》论”中,论卦辞为文王作,爻辞为周公作之说,都无明据,当为孔子所作;论卦辞爻辞就是《系辞》《十翼》之说,于古无征;论汉初说《易》,皆主义理,切人事,而不言阴阳术数;论阴阳灾变为《易》的别传;论孟氏为京氏所托,而虞氏传孟学又偶有出于道家者;论王弼以十篇说经颇得费氏之旨等等,均较惬当。只是论焦循以假借说《易》本于《韩诗》,能发前人所未发,学者当援例推补,则失之审慎。在“《书》论”中,锡瑞虽主今文经学,但少门户之见,持论较为圆通。如论伏生所传今文不伪,治《尚书》不可背离伏生《大传》最初之义;论伏生之传以后,《史记》引《尚书》多同今文,不当据为古文;论《禹贡》山川,当据经文及汉人古义解之,不得从后起之说等等。但据《洪范》中“天乃锡禹”,谓三国魏时张掖涌石有牛马之形及“大讨曹”字,足见祥异之兆,有不能据理来断定有无的现象。这种信伪为真的作法,未免可笑。在“《诗》论”中,谓毛传不及三家诗,略举典礼数条即可证;谓毛序不知出自何人,或以为在毛公之前,是子夏;或以为在毛公之后,是卫弘,其实都无明文可证。三家诗亡佚后,没有比毛诗更古的。无论如何,毛诗都在郑玄之前出现,不必争论究竟何人所作。实为有识之论。在“三《礼》论”中,谓三《礼》之分,从郑玄始;谓三《礼》皆周代之礼,不必聚讼纷纭,当观其通;谓《周官》当从何休之说,出于六国之时等等,都能言之成理。又论《王制》为今文大宗,即《春秋》“素王之制”,这是沿袭他人之说,不可深信。在“论《春秋》”中,谓《春秋》是创作不是抄录,是作经而不是作史;谓《春秋》大义在诛讨乱贼,微言在改立法制;谓《春秋》改制,如同今人言变法等等,都较好地阐发了孔子写《春秋》的意旨。《经学通论》可视为皮锡瑞治经的代表工作,也是一本读经入门书。《经学通论》有光绪三十三年思贤书局刻《皮氏经学丛书》本、《师伏堂丛书》本,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的《万有文库》本,中华书局1954年、1982年据《万有文库》本出版的单行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伏虎韬传奇

    二卷。清沈起凤(详见《报恩寺传奇》)撰。写轩辕生妇张氏奇妒,常威顺其夫,又集妇女授降服丈夫之法。轩辕生师马侠君故意送妾于张氏。张氏虐待此妾时,马劝轩辕生诈称应试避居他处,又设计取其妾令与生同居,又遣人

  • 政经

    一卷。南宋真德秀(详见《大学衍义》)撰。真德秀任湖南安抚使、知潭州时,以“廉仁公勤”四字励僚属,复立惠民仓,置社仓。知福州时,告戒所部,无滥刑横敛。他在朝中的时间较短,多居外任,比较了解民间的疾苦,故

  • 清江二家诗

    四卷。明熊逵编。熊逵,清江(今属江西)人。本书选录编者之乡里孙伟、敖英二人之诗。孙伟,字朝望,号鹭沙;生卒年不详。弘治壬辰进士,官至鹤庆府知府。敖英字子发,生卒年不详。正德十六年(1521)进士,官至

  • 瑞竹堂经验方

    五卷。元沙图穆苏(生卒年不详)撰。沙图穆苏字谦齐,曾以御史出任建昌太守。此书为沙图穆苏在任时所撰。原书为十五卷,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载有一部一册,晁瑮宝文堂书目亦列此书之目,可推断此书为明中叶以前著。此

  • 论语释疑

    一卷。魏王弼(226-249)撰。清马国翰辑。弼字辅嗣,山阳(今河南焦作)人,魏著名思想家。著有《周易注》、《周易略例》、《老子注》、《老子指略》,《隋书·经籍志》有《论语释疑》三卷。马从皇侃《论语注

  • 孝经翼

    一卷。明吕维祮撰。吕维祮字吉孺,河南新安(今河南新安)人。吕维祺之弟,曾任乐平知县。维祮撰《孝经翼》,意在支持其兄维祺的见解,所说义多精当贴切。如解释“身”与“道”时云“身,动物也,见异而迁,故曰立;

  • 礼杂议

    一卷。晋吴商(生卒年不详)撰,清马国翰辑。商字里不详,据《隋志》知为晋益寿令,《晋书·礼志》称博士,本书答刘宝议亦称国子博士,盖又尝为此官也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云:“梁有晋益寿令吴商《礼难》十二卷,《杂

  • 书集传辑录纂注

    见《尚书辑录纂注》。

  • 徐州府铜山乡土志

    一卷。清杨世桢等编。杨世桢,贡生。此书不署时代,《耆旧录》中有述及光绪二十五年事,成书当是光绪末年。此编所载事迹,多采自府、县新旧志,窜易成文,很少有新资料,惟篇末商务一篇,则著述现任知县袁国钧所举办

  • 诊宗三味

    一卷。清张璐(详见《张氏医通》)撰。又名《石顽老人诊宗三味》。张氏认为人身有病,莫不见之于脉。但当时的某些脉学著作却颇多疏漏谬误之处,于是编撰此书。书成于康熙二十八年(1689)。全书共三万七千字,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