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读书偶识

读书偶识

十卷,附一卷。清邹汉勋撰。汉勋字叔绩,湖南新化县人,咸丰元年举人,承其父文苏之学,对于《易》《诗》经训、史家地理、音韵小学、金石书画等无所不究,以博学名于世。此书是他居高平山时,读《易》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春秋》《尔雅》诸经之所得。多能补前辈所未及。原《序》称,破前人之训故,必求唐以前之训故方敢用;违笺传之事证,必求汉以前之事证,方敢从。其说与毛奇龄的专攻前人相比,同为说经,却更为淳正不杂。例如,其谓姜嫄后稷事有三义,毛传、马、王为一义,《列子》《史记》《列女传》《郑笺》为一义,《春秋》“元命苞姜嫄游閟宫”,及《尔雅》“舍人”注以敏为晦又一义,尤为精确。其他如《文王世子东序》“瞽宗上庠”,谓《乡射礼》郑注“周立四代之学于国”,上庠即四学。“天子一娶九女”,则谓《白虎通义》《曲礼》《王制》《昏义》所言有两义,一为内官,一为嫔御。皆考证赅洽,于经义颇有发明,确实不是空谈者和那些以捃拾为博者所能及。只是据张霸伪作的一百零二篇,认为这是《今文尚书》有一百零二篇的证据。此议失察。考《汉书·儒林传》曰:“世所传百两篇者,出东莱张霸。分析合二十九篇,以为数十。又采《左氏传》《书序》,为作首尾,凡百二篇。篇或数简,文意浅陋,成帝时求其古文者,霸以能为百两征。以中书校之,非是。”《论衡·佚文篇》曰:“东海张霸通《左氏春秋》,案百篇序,以左氏训诂造作百二篇,具成奏上,成帝出秘尚书以考校之,无一字相应者。成帝下霸於吏,吏当器辜大不谨敬。成帝奇霸之才,赦其辜,亦不灭其经,故百二篇书,传在民间”云云。邹氏不知百两之篇,乃张霸所臆造,与郑注三十四篇,《逸书》二十四篇,毫无干涉。宋元以来诸大儒,均为《正义》所误。毛奇龄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断是对的,只是他据张霸西汉人,郑玄东汉人,以驳《正义》,则《正义》原义并未坐实张霸为何时之人。邹氏学问笃实,不尚臆谈。此一失察,实为白璧微瑕。有光绪六年刊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七颂堂词绎

    一卷。清刘体仁(1624-?)撰。刘体仁,字公,颍川(今河南许昌)人。顺治进士,官吏部郎中。曾从孙奇逢问学,与王士祯、汪琬友善。其诗多咏物赠答之作,表现闲情逸致。喜作画,并精鉴别。著有《七颂堂识小录》

  • 说经补遗

    一卷。清韩泰青(详见《说经》)撰。本书是《说经》一书的补遗。所补的只有生成之义、阴阳之义、教育之义三篇。其论生成,认为生中自有成,成中自有生,援引毛奇龄之说,而又增加了主客多寡之义。论阴阳,认为阴阳如

  • 王肃易注

    不著卷数。辑佚书,魏王肃撰,清黄奭辑,载于《汉学堂经解》中。王肃字子雍,历官侍中迁太常,后迁中将军,加散骑常侍。其事见于《三国志》魏志中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及《唐书·艺文志》载,其所作《易》传凡十卷,《

  • 朱子论定文钞

    二十卷清吴震方(详见《读书正音》)辑。此书所取皆经传子史到唐宋诸家经朱子所论定的文章,摘录成编。每卷皆先列朱子之论,再列所录文于后。因编次过于求全,竟有因一字而录一篇文者。盖清初王学渐厌,而又反宗朱风

  • 朱子不废古训说

    十六卷。附朱注引用文献考略四卷。清李中培撰。李中培字根五,广东梅县(今广东梅县)人。是书系中培在《朱子不废古训说》课稿基础上参稽群籍而成。首叙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及《礼记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大学》各注疏源流

  • 大学原本说略

    一卷。大学原本读法 一卷。清王又朴撰。首有自序,不称古本而称原本,以无今本可为配偶。说略一卷,全录《大学》原文,次列朱子以下各改本,及丰坊伪本之异同。其自为说,则以知行分配,格物属知,诚意属行,循文敷

  • 淮郡文献志

    二十六卷。补遗一卷。明潘埙(生卒不详)撰。潘埙,字伯和,山阳(今江苏省淮安县)人,明正德三年(1508)进士,性刚直不阿,官至右副都御史,巡抚河南,著有《楮记室》等。《淮群文献志》收录淮郡诸多文献,书

  • 四书质疑

    ① 五卷。清陈梓撰。陈梓字古民,濮川人。是书首有梓自序,末有后序,又有谢秀岚跋序云“孔孟以后,折衷于紫阳。紫阳以后,折衷于杨园”。卷五附读书记疑,除朱子外,并及陆稼书、吕晚村、凌谕安三家。论四书,谓唯

  • 方斋诗文集

    十卷。明林文俊(约1526年左右在世)撰。林文俊,字汝英,号方斋,莆田(今属福建省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正德六年(1511年)进士,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。谥文修。著有《方斋诗文集》。其文章醇雅,诗亦从容恬适

  • 论语稽求篇

    七卷。清毛奇龄(1623-1713)撰。毛奇龄字大可,一字齐于,号初晴,又号西河,清经学家、文学家,浙江萧山人。曾任翰林院检讨、明史馆纂修官。学识渊博,贯通群经。其治经重在以经解经,而不自立己说,以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