伊爾佳
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察哈尔(23,63,260)。
清代蒙古族姓氏。世居察哈尔地方,为蒙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
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察哈尔(23,63,260)。
清代蒙古族姓氏。世居察哈尔地方,为蒙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
读音:xī xiàng其先张江封析侯,因以为氏焉。(见《姓氏寻源》)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文大字典》 收载,其注引 《姓氏寻源》 云: “析象,其先张江,封析侯,因以为氏。” (按: 析象,东汉
读音:E-'érlǔ【综】 元时人姓。似系阿鲁氏之异译。暗都剌蛮,阿儿鲁氏,元元统二年任南台御史,见《至正金陵新志》(399)。
读音:Wūěrgǔchèn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凡三派,出木楞、讷殷、瓦尔喀等地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 ①一作〔乌尔古辰〕(180)。②清正黄旗满洲闲散阿兰泰之妻为吴尔古禅氏(260)
读音:qiān yǐn楚有大夫芊尹申,无宇之后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官为氏》)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、《姓氏词典》俱收载并注此音。其注云: “楚大夫芊尹申无宇之后。” 以官为氏
读音:zhì【源】 ①黄帝之子少昊(嫘祖所生)之裔封于雉(故城在今河南南召南),后以国为氏,见《姓考》(17,62)。②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雉,因氏,见《姓考》(17,62)。③系自子姓,殷后有雉氏(1
读音:jì wù【源】 春秋时鲁桓公之裔季平子(即鲁成公)之子昭伯寤之后为季寤氏,见《世本》(60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其注引《世本》云: “季平子生昭伯寤,其后为季寤氏。”
读音:Zhúhún【综】代北姓。北魏改烛浑氏为味氏,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(60)。烛浑即渴烛浑之省译(17,27)。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。《中文大字典》收载,其注引 《魏书·官氏志》云: “烛浑氏改为
读音:Kāi【源】①春秋时卫公子开方之后(11,12,15,17,60)。②系自姬姓。吴王仲虞之裔有开氏(17)。③宋时英州刺史开赵山,原姓赵,见《朝野杂记》(11,60)。④汉时大夫开章,本姓启,见
读音:Kālèdásū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凡三派,出乌喇、黑龙江、索伦等地(23,63,180,260)。【变】 ①一作〔喀尔达苏〕(180,260)。 ②清满洲镶红旗中有嘎尔达苏氏(259)、〔嘎
读音:Yěxiān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,其据 《新元史》 注云“即野僊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