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诗词古文>杨奂生平

杨奂生平介绍

杨奂,又名知章,字焕然,乾州奉天人。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,卒于元宪宗五年,年七十岁。早丧母,哀毁如成人。金末,尝作万言策,指陈时病;欲上不果。元初,隐居为教授,学者称为紫阳先生。耶律楚材荐为河南廉访使,约束一以简易。在官十年请老。卒,谥文宪。奂著作很多,有还山前集八十一卷,后集二十卷,(元史作还山集六十卷,元好问作奂神道碑则称一百二十卷)近鉴三十卷,韩子十卷,槩言二十五篇,砚纂八卷,北见记三卷,正统纪六十卷等,传于世。
>>查看杨奂的诗词古文

人物生平

  杨奂少年时,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,三岁时就随口咏唱“白水满长干,紫阳阁下清风细”的诗句。五岁入学读书,母亲 亲自督教,给他讲历史故事,开发诱导。杨奂聪敏过人,学业出众。八岁出外就学,母亲让杨奂带同学来家,一一过问其志向,将立志学习、有意功名者留下,与杨奂结伴同学,其余的遣去。杨奂在学校和家庭都受到良好的熏陶教育,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。11岁时,母亲程氏不幸病逝,杨奂十分悲痛,每日疏食淡饭,颂《孝经》为课。他潜心读书,将亲用变卖嫁妆换来的数千卷书悉心披阅,学识一天天长进。

  金泰和元年(1201)春,杨奂赴长安应试,中为优等;泰和五年(1205)秋复赴长安应试中选。举业既成,便以余暇写诗作文,曾撰写扶风“福严碑”,翰林院学士宋飞卿读后大加赞赏,以为有奇才,并写信敦勉:“吾知韩欧之门,世不乏人矣!”

  金哀宗正大初年(1224),朝廷想要戒除弊政,革故鼎新,杨奂慨然草写万言策,指斥时弊,辞旨痛切,言人所不敢言,揭露了当权者贪婪荒淫的丑恶嘴脸。他的好友看后,劝告他说:“忠言获罪,此文恐多有冒犯,望君深思1”杨奂也知道当时政治腐败,直道不容,便离京西归,在乡里讲学。后辗转户县郊外终南山下,建紫阳阁,门人弟子百余人,植柳千株,号曰“柳塘”。与门人研习古籍,诗唱歌和,长韵短章,每有所作,传遍长安,闲逸潇洒,已负盛名。

  金正大八年(1231),杨奂到了汴梁,他已为前辈士大夫们所赏识,为太学诸生之首,同当时的上层名流赵秉文、李屏山、冯璧等交往密切。他开始著《朝政近鉴》(亦名《天兴近鉴》),到1234年完稿成书,计30卷,被誉为“胡氏之春秋”。

  金天兴二年(1233),金京城汴梁失陷,杨奂微服北渡,流落到了元好问所在的赵天锡门下。元好问与杨奂交谊颇深,很受元好问推崇。

  杨奂在赵天锡门下,读书致学,吟诗作赋。东平严实喜欢结交寒素之士,久闻杨奂才名,多次相邀,杨奂都拒而不往,他珍视与赵天锡的友谊,不愿朝秦暮楚。

  蒙古太宗八年(1236),下诏诸道进士会考,杨奂辞别赵天锡,北上应试。同年八月,杨奂应试东平路,两中赋论第一,以进士及第,是为状元。中书耶律楚材钟爱杨奂的才气和人格,推荐他做了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。其职权为:了解收成丰歉、开支耗捐情况,求得财政收支平衡;为地方兴利除弊。执行廉政措施,纠正官吏贪污及刑罚、赋税的错误。对地方上的不良风气,抢劫偷窃,以及物价高低等,都有干预、报奏的责任。河南路辖地颇广,东达海滨,南际江淮,西到潼关陕西,北抵黄河流域。上任前,杨奂对耶律楚材说:“奂是一介书生,本不聪敏,要管理财政,已非所长。况且正值兵荒之后,遗民无几,若操之过急,势必加重百姓负担,引起民怨。但愿能经过长期治理, 使百姓休养生息,逐渐恢复创伤,安居乐业,为朝廷尽绵薄之 力。”耶律楚材很赞赏杨奂的主张。

  杨奂到任洛阳,便召集蒲阴杨正卿、武功张君美商议治理地方良策,并主张从简办事。他经常在辖区之内,巡视调查。改革弊政,取消对长官额外的所有馈饷,力行廉政。当时官府内有收受贿赂者不仅责其人,而且没收其受贿财物。有人劝告杨奂,遵循旧例,加大税额,以增加财政收入,杨奂斥责说:“压榨百姓,欺瞒朝廷,难道是我做得的么?”他不但没有采纳这种建议,反而削减原额四分之一,既减轻人民负担,又保证国家收入。很快政令通行,公私两便,朝廷赞赏,群众欢迎。杨奂从政15年,清政廉洁,政绩卓著。

  杨奂虽政务繁忙,但颇喜文墨,常于公务之余著书立说。当他阅读《资治通鉴》中关于汉魏的记述和议论后,大为不平,于是修汉书,驳正其事。

  蒙古宪宗元年(1251),杨奂告老还乡,时年66岁,结束了15年的官场生涯。他如释重负,于是出游北京。次年,杨奂东游到山东,先到汶上县,游了王彦章坟及祠,后到兖州,复转至曲阜,拜谒孔庙,孔氏族长率子弟郊迎于孔府西边。他应邀为孔府题名并撰写谒庙七言律诗。

  在山东,杨奂一尽游兴,他先后游览了郓国夫人庙、先圣文宣王庙、孔林及讲堂、周之鲁陵、齐国公墓、颜子墓、尼山及邹国公墓、峄山、冈山寺、孟母墓等。所游之地,必有所作,曾撰《东游记》《郓国夫人殿记》《告先圣文宣王文》《告先师兖国公文》《告先师邹国公文》等以述观感。

  同年九月,元世祖召杨奂入阙,并任命他做参议京兆宣抚司事。在任不久,他屡次上书请求还乡,世祖允准后即回到故乡,修筑屋堂,起名“归来堂”,为他养老之所。

  杨奂还乡,结交文人学士,同游首阳山、华山、乾陵等名胜古迹,谒尹齐庙、金帝庙(西岳庙)等,吟诗作赋,以度残年。

  杨奂虽处垂墓之年,依然悉心经史。归来堂藏书甚丰,并置有三级圆转书橱一架,他坐在中间写作,若要查阅文献,便转动书橱,探取要用的书,非常方便。在此期间,他还写了不少诗文。

  蒙古宪宗五年,杨奂患病,自感不支,唤侄子秀民等于病榻前,叮嘱他们“孝悌力田,以廉慎自保”,不要舞文弄墨,以免“玷伤风化”。他神情自若,口授遗诗三章,怡然而逝,享年七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桓伟

    (?—403)东晋谯国龙亢人,字幼道。桓温子。平厚笃实,在藩为士庶所怀。历督荆、益、宁、秦、梁五州诸军事,任安西将军、领南蛮校尉、荆州刺史。封西昌侯。

  • 牛弘

    (546—611)隋安定鹑觚人,字里仁。其先世本姓尞。父允仕西魏,赐姓牛。弘性宽和,好学博闻。入隋为秘书监。尝请开献书之路。奉敕修五礼。正新乐,立明堂,议其得失。拜吏部尚书,封奇章郡公。奉炀帝诏修《大业律》十八篇。从幸江都,大业六年十二月卒。谥宪。

  • 刘知几

    刘知几(661年-721年),字子玄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唐高宗永隆元年(680年)举进士。武则天长安二年(702年)开始担任史官,撰起居注,历任著作佐郎、左史、著作郎、秘书少监、太子左庶子、左散骑常侍等职,兼修国史。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《唐书》八十卷,神龙(705年~707年)时与徐坚等撰《武后实录》。玄宗先天元年(712年),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《氏族志》,至开元二年(714年)撰成《姓族系录》二百卷,四年与吴兢撰成《睿宗实录》二十卷,重修《则天实录》三十卷、《中宗实录》二十卷。

  • 陈著

    (一二一四~一二九七),字谦之,一字子微,号本堂,晚年号嵩溪遗耄,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,寄籍奉化。理宗宝祐四年(一二五六)进士,调监饶州商税。景定元年(一二六○),为白鹭书院山长,知安福县。

  • 李存

    (1281—1354)元饶州安仁人,字明远,更字仲公。从陈苑学。致心于天文、地理、医卜、释道之书,工古文词。应科举不利,即为隐居计,从游者满斋舍。中丞御史等交章荐,皆不就。学者称俟庵先生。与祝蕃、舒衍、吴谦合称江东四先生。有《俟庵集》。

  • 沈右

    [元](约公元一三四o年前后在世)字仲说,号御斋,吴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元惠宗至正二十年前后在世。

  • 赵大佑

    (1510—1569)浙江太平人,字世胤,号方厓。嘉靖十四年进士。授凤阳推官,擢御史,官至南京兵部尚书。有《燕石集》。

  • 周准

    (1777—1858)江苏长洲人,字钦莱,号迂村。诸生。受业于陈鹏举。能诗,尤善五、七绝句。有《迂村文钞》、《虚室吟》等。

  • 江采萍

    梅妃(公元710年-公元756年),姓江名采萍,别称:采萍、江妃、江东妃。在今莆田亦称江东妃(兴化平话字:Gang-dang-hi)唐玄宗早期宠妃。多才多艺的江采萍,不仅长于诗文,还通乐器,善歌舞,而且娇俏美丽,气质不凡,是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。作有《谢赐珍珠》和《楼东赋》等著名诗赋。

  • 曹邺

    曹邺(约816~875),字业之,一作邺之,桂州(今广西桂林阳朔)人。晚唐诗人。与刘驾、聂夷中、于濆、邵谒、苏拯齐名,而以曹邺才颖最佳。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(唐)、洋州刺史(唐)、祠部郎中(唐)等职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