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诗词古文>王质生平

王质生平介绍

王质(1135年—1189年),字景文,号雪山,郓州(今山东东平)人,寓居兴国军(今湖北阳新县)。南宋高宗、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、诗人、文学家。>>查看王质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王质少年聪颖好学,23岁那年,进入宋朝最高学府——太学学习。他博通经史,文思敏捷,才华横溢,与九江王阮齐名,深受中书舍人张孝祥父子器重。1160年,考取一甲进士,高宗召试馆职,未到任。1161年,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,御史中丞汪澈出任荆襄宣谕使,次年枢密使张浚出任江淮都督,两人皆爱王质之才,先后聘为幕僚,不久被推荐为太学正(太学中协助博士教学、训导的学官)。当时,孝宗因军机大政举棋不定,多次更换宰相,在“战、和、守”之间摇摆,最后起用秦桧党徒汤思退(主和派)。年仅28岁的王质不顾个人安危,毅然上疏,极言“战、和、守”三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,毫无忌讳地指出,当外御其侮之际,君主应该当机立断,主张不可动摇;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宰相汤思退的议和主张。孝宗心知王质忠诚,却未表态。于是,平素忌惮王质的中贵人就乘机诽谤,指责王质“年少好异论”。其太学正之职被免去。

  1162年,主战派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,征聘王质为幕友。一日,虞允文令王质起草讨伐契母檄文,王质挥毫立就,辞气激壮,虞允文离席执其手说:“景文,天才也!”遂保荐其为敕令所删定官,负责修改审定皇帝命令、法令或立法。不久改任其为枢密院编修官,负责编修国家军事文献。1165年,虞允文执掌枢密院。孝宗命其选拔谏官,虞允文盛赞王质耿直不阿,且文采出众,便荐其为右正言(负责规谏)之职。因当时朝中权贵对耿直的王质又恨又怕,便暗中进行诋毁、阻止,最后此事不了了之。王质仅被任命为荆南府通判(在知府下掌管粮运、家田、水利、诉讼等事项的官员),不久改为吉州通判,王质均未到任,于是绝意仕途,“奉祠(只领官俸而无职事,相当于提前退休)山居”,从此隐居家乡,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。

  纵观王质一生,他不仅是一位学者、文人,更是一名爱国志士。他生活在南宋初年,身处乱世,但他十分关心政治,是一名坚定的抗战派。早年他积极进取,但因性格耿直,迭遭打击,多次罢官,多次入幕府,但始终壮志未酬。《宋史》称其“奉祠去国”“负其有为之才”,深深为他叹惜。他的主要成就,表现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。

  王质是一个著名的《诗经》学家,与郑樵、朱熹齐名,且自成一家之言。他的《诗经》研究著作《诗总闻》,是其30年苦心孤诣编撰的学术专著。该书独创“十闻”之体,对《诗经》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系统解说,提出“即辞求事,即事求意”的命题。他力图摆脱传统的汉学体系的束缚,废除《诗序》,完全按照自己对《诗经》原文的理解阐释诗意。其书取诗三百篇,每篇说其大义,后有《闻音》、《闻训》、《闻章》、《闻句》、《闻字》、《闻物》、《闻用》、《闻迹》、《闻事》、《闻人》共十门,以注解字音、词义、名物制度,介绍时代背景和点明诗之主旨。每篇又有《总闻》,是对一篇诗的总论。王质还认为《二南》是诗的一体,是《诗经》“南、风、雅、颂”四个组成部分之一,它们都是乐歌之名。为此又撰“闻南”、“闻风”、“闻雅”、“闻颂”,分别冠于四个部分之前。《诗总闻》因多发个人新见,富有文学创获,至今仍是《诗经》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。

  王质最突出的才华,表现在文学上,他善诗、工词、能文,是一个著名文学家,且著述颇丰。有宋一代,王质就已名满天下,以“文学推重于时”。同代词人李流谦称赞王质“负排阊阖气,有泣鬼神诗”;与其齐名的王阮说:“听景文论古,如读郦道元水经,名川大山,贯穿周匝,无所间断。咳唾皆成珠玑。”著名诗人陆游是王质的好友,陆游在《剑南诗稿·五律·送王景文》中说:“深知万言策,不愧九原人。风雨津亭暮,辞君泪满巾。”王质十分推崇北宋文学家苏轼,把自己看成是苏轼的继承者,他说:一百年前,有苏子瞻,一百年后,有王景文。王质作品流畅爽快,很有苏轼气派。他的奏议很有气势,是其散文创作中成就突出的部分。明朝郭子章云:“(王质)奏疏通达,似贾长沙、陆敬舆”;王质的游记也间有成功之作,其《游东林山水记》,收入《历代游记选》;王质诗作中七古、律诗、七绝数量较多,成就也较高,七古多写得奔放豪迈,律绝以隽快蕴藉见长;词作骏发豪迈,喜用口语,风格清壮,爱国词、闲逸词、咏史怀古词、咏物词,都各具特色,代表作有《山行即事》、《定风波·赠将》等,如其名作《长相思·渔父》:“山青青,水青青,两岸萧萧芦荻林,水深村又深。风泠泠,露泠泠,一叶扁舟深处横,垂杨鸥不惊。”清新明快,意境幽然,将乡村生活闲适自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1189年,王质在家中去世,享年55岁,葬于阳辛牛头山(今富水大坝附近的水库畔,墓尚存)。他的主要著作有《雪山集》16卷、《诗总闻》20卷、《夷坚别志》24卷、《朴论》50篇、《林泉结契》5卷、《绍陶录》2卷等。其名著《雪山集》于1775年由乾隆御批编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昙延

    (516—588)隋僧。蒲州桑泉人。俗姓王。年弱冠听妙法师讲《涅槃》,深悟其旨,遂舍俗服出家,隐太行山百梯寺。后宇文泰深敬之,为之立云居寺。北周武帝建德时以宏义折服陈使周宏正之问难,授为国统。及武帝废佛教,隐于太行山,屏迹人世。入隋,法服执锡至朝廷向帝面申佛家宏理,乃从度僧、建佛寺之请。自此,佛教复兴。寻奉敕住延兴寺,拜平等沙门。著有《涅槃义疏》及《宝性》、《仁王》等疏。

  • 皇甫镛

    皇甫镛[唐](公元七八八年至八三六年)字稣卿,安定朝那人。生于唐德宗贞元四年,卒于文宗开成元年,年四十九岁。擢进士第,为殿中侍御史,转河南县令,迁河南少尹。时兄镈为宰相,镛见其权宠太甚,每极言之。镈不悦。乃求分司,为太子右庶子。镈败,朝廷贤之,授国子祭洒,太子少保。镈能属文,工诗,寡言正色,不屑世务,所交皆知名之士。镈著有文集十八卷,《新唐书艺文志》及性言十四篇,并传于世。

  • 唐庚

    唐庚,1070年~1120年在世,北宋诗人。字子西,人称鲁国先生。眉州丹棱(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)唐河乡人。哲宗绍圣(一○九四)进士(清光绪《丹棱县志》卷六),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。经宰相张商英推荐,授提举京畿常平。商英罢相,庚亦被贬,谪居惠州。后遇赦北归,复官承议郎,提举上清太平宫。后于返蜀道中病逝。

  • 朱乙午

    朱乙午,字子南。理宗端平中为梓潼尉(清咸丰《梓潼县志》卷六)。

  • 朱景行

    朱景行,字伯仰,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理宗淳祐间进士(清雍正《四川通志》卷三三)。

  • 宋九嘉

    (?—1233)金夏津人,字飞卿。少入太学,为文有奇气。卫绍王至宁元年进士。历蓝田、高陵、扶风、三水四县令,有能名。入为翰林应奉,以病辞官。

  • 郑守仁

    台州黄岩人,号蒙泉。幼著道士服,长游京师,寓崇真宫,斋居万松间,一夕大雪填门,僵卧读书,不改其乐。京师号为独冷先生。顺帝至正间出主白鹤观。善诗。有《蒙泉集》。

  • 王仁辅

    王仁辅,字文友,巩昌(今甘肃省陇西县)人。两娶皆吴人,故多知吴中山水人物,作无锡县志二十八卷,侨居无锡梅里乡祗陀村(今东亭乡长大夏村),终年61岁。无子,门人倪瓒赡之终其身,死为之服址丧而葬。

  • 张祐

    (1483—1533)广东南海人,字天祐,号可兰。幼好学能文。弘治中袭世职为广州卫指挥使,正德中擢副总兵,镇守广西,进署都督佥事,督沈希仪等镇压瑶、壮各族起事。善驭军,能与下同甘苦。性好书,每载以随,军暇常延儒生讲论。

  • 黄滔

    黄滔(840~911),字文江,莆田城内前埭(今荔城区东里巷)人,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,被誉为“福建文坛盟主”、闽中“文章初祖”。《四库全书》收《黄御史集》10卷,附录1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