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八字典>诗词古文>王质生平

王质生平介绍

王质(1135年—1189年),字景文,号雪山,郓州(今山东东平)人,寓居兴国军(今湖北阳新县)。南宋高宗、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、诗人、文学家。>>查看王质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王质少年聪颖好学,23岁那年,进入宋朝最高学府——太学学习。他博通经史,文思敏捷,才华横溢,与九江王阮齐名,深受中书舍人张孝祥父子器重。1160年,考取一甲进士,高宗召试馆职,未到任。1161年,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,御史中丞汪澈出任荆襄宣谕使,次年枢密使张浚出任江淮都督,两人皆爱王质之才,先后聘为幕僚,不久被推荐为太学正(太学中协助博士教学、训导的学官)。当时,孝宗因军机大政举棋不定,多次更换宰相,在“战、和、守”之间摇摆,最后起用秦桧党徒汤思退(主和派)。年仅28岁的王质不顾个人安危,毅然上疏,极言“战、和、守”三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,毫无忌讳地指出,当外御其侮之际,君主应该当机立断,主张不可动摇;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宰相汤思退的议和主张。孝宗心知王质忠诚,却未表态。于是,平素忌惮王质的中贵人就乘机诽谤,指责王质“年少好异论”。其太学正之职被免去。

  1162年,主战派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,征聘王质为幕友。一日,虞允文令王质起草讨伐契母檄文,王质挥毫立就,辞气激壮,虞允文离席执其手说:“景文,天才也!”遂保荐其为敕令所删定官,负责修改审定皇帝命令、法令或立法。不久改任其为枢密院编修官,负责编修国家军事文献。1165年,虞允文执掌枢密院。孝宗命其选拔谏官,虞允文盛赞王质耿直不阿,且文采出众,便荐其为右正言(负责规谏)之职。因当时朝中权贵对耿直的王质又恨又怕,便暗中进行诋毁、阻止,最后此事不了了之。王质仅被任命为荆南府通判(在知府下掌管粮运、家田、水利、诉讼等事项的官员),不久改为吉州通判,王质均未到任,于是绝意仕途,“奉祠(只领官俸而无职事,相当于提前退休)山居”,从此隐居家乡,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。

  纵观王质一生,他不仅是一位学者、文人,更是一名爱国志士。他生活在南宋初年,身处乱世,但他十分关心政治,是一名坚定的抗战派。早年他积极进取,但因性格耿直,迭遭打击,多次罢官,多次入幕府,但始终壮志未酬。《宋史》称其“奉祠去国”“负其有为之才”,深深为他叹惜。他的主要成就,表现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。

  王质是一个著名的《诗经》学家,与郑樵、朱熹齐名,且自成一家之言。他的《诗经》研究著作《诗总闻》,是其30年苦心孤诣编撰的学术专著。该书独创“十闻”之体,对《诗经》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系统解说,提出“即辞求事,即事求意”的命题。他力图摆脱传统的汉学体系的束缚,废除《诗序》,完全按照自己对《诗经》原文的理解阐释诗意。其书取诗三百篇,每篇说其大义,后有《闻音》、《闻训》、《闻章》、《闻句》、《闻字》、《闻物》、《闻用》、《闻迹》、《闻事》、《闻人》共十门,以注解字音、词义、名物制度,介绍时代背景和点明诗之主旨。每篇又有《总闻》,是对一篇诗的总论。王质还认为《二南》是诗的一体,是《诗经》“南、风、雅、颂”四个组成部分之一,它们都是乐歌之名。为此又撰“闻南”、“闻风”、“闻雅”、“闻颂”,分别冠于四个部分之前。《诗总闻》因多发个人新见,富有文学创获,至今仍是《诗经》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。

  王质最突出的才华,表现在文学上,他善诗、工词、能文,是一个著名文学家,且著述颇丰。有宋一代,王质就已名满天下,以“文学推重于时”。同代词人李流谦称赞王质“负排阊阖气,有泣鬼神诗”;与其齐名的王阮说:“听景文论古,如读郦道元水经,名川大山,贯穿周匝,无所间断。咳唾皆成珠玑。”著名诗人陆游是王质的好友,陆游在《剑南诗稿·五律·送王景文》中说:“深知万言策,不愧九原人。风雨津亭暮,辞君泪满巾。”王质十分推崇北宋文学家苏轼,把自己看成是苏轼的继承者,他说:一百年前,有苏子瞻,一百年后,有王景文。王质作品流畅爽快,很有苏轼气派。他的奏议很有气势,是其散文创作中成就突出的部分。明朝郭子章云:“(王质)奏疏通达,似贾长沙、陆敬舆”;王质的游记也间有成功之作,其《游东林山水记》,收入《历代游记选》;王质诗作中七古、律诗、七绝数量较多,成就也较高,七古多写得奔放豪迈,律绝以隽快蕴藉见长;词作骏发豪迈,喜用口语,风格清壮,爱国词、闲逸词、咏史怀古词、咏物词,都各具特色,代表作有《山行即事》、《定风波·赠将》等,如其名作《长相思·渔父》:“山青青,水青青,两岸萧萧芦荻林,水深村又深。风泠泠,露泠泠,一叶扁舟深处横,垂杨鸥不惊。”清新明快,意境幽然,将乡村生活闲适自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
  1189年,王质在家中去世,享年55岁,葬于阳辛牛头山(今富水大坝附近的水库畔,墓尚存)。他的主要著作有《雪山集》16卷、《诗总闻》20卷、《夷坚别志》24卷、《朴论》50篇、《林泉结契》5卷、《绍陶录》2卷等。其名著《雪山集》于1775年由乾隆御批编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宋子侯

    宋子侯,东汉人,生平事迹不详。

  • 刘苍

    (?—83)东汉宗室。光武帝子。母阴后。建武十七年封东平王。少好经书。明帝即位,拜骠骑将军,位在三公之上。曾上奏谏明帝勿春猎妨农事。帝从之。后自以至亲辅政,声望日重,意不自安,乞退就国。章帝即位,苍受尊重恩礼,逾于前世,诸王莫与为比。朝廷每有疑政,辄遣使咨询,苍悉心以对,多被采纳。卒谥宪。

  • 朱庆馀

    朱庆馀,生卒年不详,名可久,以字行。越州(今浙江绍兴)人,宝历二年(826)进士,官至秘书省校书郎,见《唐诗纪事》卷四六、《唐才子传》卷六,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两卷。曾作《闺意献张水部》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“通榜”,增加中进士的机会。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,写诗回答他说:“越女新装出镜心,自知明艳更沉吟。齐纨未足时人贵,一曲菱歌值万金。”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。

  • 庾抱

    [公元?年至六一八年]字不详,润州江宁人。生年不详,卒于唐高祖武德元年。隋开皇中,为延州参军,入调吏部。尚书牛弘给笔札令自序,援笔而成。为元德太子学士,及在陇西府,文檄皆出其手。后为唐高祖记室,迁中书舍人。转太子舍人,卒。抱著有文集十卷,《两唐书志》传于世。

  • 司马都

    生卒年、籍贯皆不详。都登进士第。懿宗咸通中,与陆龟蒙、皮日休等吴中名士有唱和。后尝居青丘,与节度使王师范有交。事迹散见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五二、《唐诗纪事》卷六四、《唐音癸签》卷二七。《全唐诗》存诗2首。

  • 刘从益

    应州浑源人,字云卿。精于经学。卫绍王大安元年进士。累官监察御史,坐与当路辨曲直,得罪去。起为叶县令,修学励俗,请减岁课一万石。召授应奉翰林文字。卒年四十四。有《蓬门集》。

  • 焦文烱

    文烱字仲明,淮阳人。

  • 龚诩

    龚诩(1381~1469)明代学者。一名翊,字大章,号纯庵,南直隶苏州府昆山(今属江苏)人。建文时为金川门卒,燕兵至,恸哭遁归,隐居授徒,后周忱巡抚江南,两荐为学官,坚辞,有《野古集》。

  • 朱孔照

    朱孔照,字浴曙,号云台,应山人。顺治乙未进士,官苏州同知。

  • 郑之侨

    郑之侨,字东里,仁怀人。康熙壬辰进士,改庶吉士,授编修。